红军小学校长(红军小学校长述职述廉报告)

2022-11-20 09:27:20 首页 > 小学生

【名师送教 凝聚共识】

11月11日,广安市英语名师工作室成员李春林带领华蓥市小学英语名师工作室,在华蓥市溪口小学组织开展了课堂教学与专题研讨活动。

活动由华蓥市小学英语名师工作室领衔人李春林老师,在溪口小学给大家带来的一堂四年级示范课拉开了帷幕。李老师授课内容是外研版三年级起四年级上册Module7 Unit1 There's a horse in the photo。

课堂上李老师通过让学生听动物的声音来猜照片里有什么,引出本节课的重点句型there is。再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观看课文视频,引出新课的关键词“照片”,用there be句型和现在进行时对照片进行描述。

随后生动有趣的游戏操练环节更是将课堂推向高潮,学生们积极踊跃地参与,充分地将重点句型加以巩固和运用。最后通过观看学生们自己的照片,让孩子们学会留住生活中的美好,学会热爱生活,享受生活!

课后李春林老师对自己这节课进行了教学阐述,红军小学副校长蒋银华老师进行了深刻点评,她认为李老师这节课教学步骤环环相扣,自然流畅,通过图文、声音、视频、游戏等方式,学生能将本课重点语言结构轻松掌握和运用。

最后,华蓥市李春林名师工作室成员龙伟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堂《浅谈小学英语初始年级单词教学》专题讲座。通过龙老师激情飞扬地讲解,让大家了解到了他平时课堂中运用的动画教学法、实物教学法、幽默教学法、游戏教学法、颜色教学法等单词教学法,使孩子们觉得学习单词轻松又有趣,让他们在愉快的学习情景中学会单词。

通过此次活动,加强了华蓥市小学英语教研交流,提高了华蓥市小学英语教学质量,增强了教师教研意识和教研能力,发挥了名师工作室示范引领作用。本次活动的顺利举行,不仅充分体现了华蓥市李春林三名工作室团队认真负责的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精神,也使得教师们在构建高效课堂、单词教学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李鑫 彭于芸)

近三十年坚守,只为桃李芬芳……

武平县刘亚楼红军小学饶勇珍:敦品励学 潜心育人

从教近三十载,饶勇珍身上散发着一名老师对孩子、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省师德标兵,省学科带头人、市名师、市最美教师提名奖等荣誉,则是对她躬身奋斗的生动注脚。

▲全市教育发展大会饶勇珍在全市教育发展大会上作了精彩感人的发言

1993年,未满18周岁的饶勇珍,带着满脸稚气来到她从教第一站——武平县中堡中心学校(当年叫远富中心小学)。当时,面对破旧的瓦房、泥泞的操场和迷茫的未来,饶勇珍一度萌生逃离的念头。“但面对孩子们求知的眼神时,我默默告诉自己必须爱上这里、潜心钻研这一行,才能对得起这些孩子。”饶勇珍鼓足勇气留了下来。

这一坚守就快三十年了。这期间,从乡村学校到进城任教,从担任学校少先队辅导员到任职红军小学副校长,学校变换、岗位更替,不变的是育人的初心。饶勇珍始终坚持奋斗在教学一线,用心帮孩子们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只有无条件地爱学生,才能创造奇迹。”这是饶勇珍践行的初心。她现任班级有四个情况特殊的孩子。两年前,刚入小学的他们非常调皮,扰得教室一团糟,听不进劝告还撒泼耍赖。这四个孩子打了饶勇珍一个措手不及,但她没有放弃,反而提醒自己,这些都不是孩子的本意,他们只是“生病”了。于是,饶勇珍一边向家长了解情况,一边寻求专家帮助,并尝试着在课间带孩子做健脑操、跟孩子玩游戏互动,培养他们倾听的习惯。同时,说服家长配合教育,让孩子变得越来越静心。如今,这些孩子都能坚持认真上课,有三位还能积极参与课堂互动。

“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为了让学生爱上阅读,饶勇珍就先引导老师爱上阅读。从2017年开始,每年的寒暑假,她都会组织本校老师共读一本书,并开展微信群讨论交流阅读、“小打卡”阅读交流等活动,凝聚好学向善力量。在饶勇珍带动下,教师阅读队伍越来越壮大,学校的阅读之风也盛行起来。如今,早晨诵读经典、课外午读、晚间30分钟阅读,都已成为孩子们的习惯。在去年市教育局组织的“寒假读一本好书”活动中,刘亚楼红军小学共有200多名孩子获奖。

刘亚楼红军小学是一所新办学校,老师平均年龄只有30来岁。协助校长凝聚这个年轻的教师团队,是个重要的工作,作为副校长的饶勇珍时刻记着“以己度人不如推己及人”。长期以来,她始终坚持早到校,每天把老师努力工作的情况、优秀的做法分享给大家,让年轻老师有动力、给教师队伍增活力。不仅如此,饶勇珍还带头常年开放自己的课堂,鼓励有经验的老师也开放课堂,让老师们互学互鉴、迅速成长。守得云开见月明,这几年刘亚楼红军小学先后有4位老师被评为市“教坛新秀”、4位老师获县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2位老师获县青年教师教学大赛第一名、5位老师被评为“梁野英才”。

“敦品励学,潜心育人!选择了教师,就选择了平凡,但也就是这平凡却可以造就另一种辉煌。”饶勇珍坚信,只要辛勤耕耘、用心探索,定能让桃李竞相绽放芬芳!

-END-

龙岩市融媒体中心出品

作者:石芳 雷树功 王占鑫

图片:王毅

编辑:王沐

检查:黄清花

审核:蔡添高  谢津津

监制:王仰华

总监制:王传龙 高营光

版权归龙岩市融媒体中心所有,转载时请注明“来源:龙岩市融媒体中心”

在老蒋的“智囊团”里,杨永泰可以称得上“头号人物”。老蒋曾赞他是“当代卧龙”。

重用杨永泰后,老蒋发起了对中央苏区的“围剿”,将红军逼上了长征之路。然而这个老谋深算的杨永泰,最终却没有算到自己的结局。

杨永泰,字畅卿,1880年出生在广东茂名的一个殷实之家。自幼受过正统的教育,还上过广州高等学堂,接受了西方近代教育。他文韬武略,才智过人,28岁时以广东省咨议局议员的身份步入政界。

民国初年,政局混乱,军阀割据,杨永泰在各个政治派系和阵营间不断变换着角色。他投靠过北洋军阀,追随过孙中山,还当过西南军阀的政客,一直没有稳定下来。

直到1928年春天,蒋介石下野一年后再次复出,准备第二次北伐,想要征纳更多谋士。时任外交部长的黄郛,就主动向老蒋推荐了杨永泰。

黄郛对蒋介石说:“海内有奇才杨畅卿先生,胸罗经纶,足以佐治,凡吾所能者,畅卿无不能,畅卿所能者,有时吾还不及,国家大计,望公商之。”

蒋介石听闻这话,两眼放光。他很清楚黄郛的才能:“这个杨畅卿竟能成你黄膺白不能成就之事,吾必善用!”

于是,杨永泰就凭借往日经营的人脉关系,从此辅佐在蒋介石身边,并一步步走上他谋臣之路的巅峰。

1930年的中原大战之后,蒋介石开始举兵南下,对中共红军领导的革命根据地进行“围剿”。前四次“剿共”时杨永泰还没有参与,国民党军队也四次败北。

第五次“剿共”,杨永泰直接给蒋介石递上了一份“万言书”,提出了“政治剿匪”的思路。他认为红军和北洋军阀不一样,绝非乌合之众,而是一支不怕死、不受抚、不惧威的真正“党军”。

他说:“要想剿共就要三分军事、七分政治,从动摇红军在老百姓心中的根基,并建立其对党国的信赖开始。”他的一番话一下子说到了蒋介石的心坎上。

杨永泰“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方针可谓老谋深算,蒋介石依此实施,立即在“鄂豫皖苏区的剿共”行动中奏效了。再加上张国焘指挥错误,未能及时适应国民党的新策略,致使中共红军被迫撤出鄂豫皖根据地。

国民党又同时利用军队、行政官员、各地乡绅组成严密的网络系统,跟红军打起了政治上教唆孤立,经济上打压封锁的立体收紧式战斗。仅一年,这些政策收到效果,中央红军被逐渐挤出了苏区,被迫向西,开始了长征之路。

蒋介石大喜过望,从此对杨永泰更加言听计从。他任命杨永泰为南昌行营秘书长,全权总揽政治事务。在国民党内部,杨永泰俨然成为了最接近“皇权”的“大总管”,他也不忘网罗自己的派系,打压其他派系的势力。

接下来,他又给蒋介石献计成功收编了川军实力派刘湘的队伍,还直接气到刘湘吐血,一命呜呼。他还利用南昌机场纵火案,成功打压了陈果夫、陈立夫为首的CC派系。

杨永泰在一步步爬上高位,获得蒋介石重用的同时,也为自己树敌无数。1935年,蒋介石为了平息内部的各种不满情绪,将杨永泰暂时调离南京,到武昌担任湖北省主席。

本以为稍事休整之后还能再次回归的杨永泰,万万没有想到,自己的命运就在这个时段戛然而息。

1936年10月25日傍晚,杨永泰在从日本领事馆赴宴返程。经过汉关渡轮码头时,他突然被人群中冲出来的刺客袭击,身上连中数枪,直接命丧长江之滨,终年56岁。

虽然刺客当场被捕,并判刑入狱,但关于这场刺杀幕后真正的主使者,一直众说纷纭。

杨永泰这样一个曾经“权倾朝野”的谋略大师,跟随蒋介石多年,铲除“诸侯”,逼走“共党”,为蒋家王朝立下汗马功劳。

他一生积极钻营,只为在政治上施展才能,平步云霄。

但无论怎样的肱骨悍将,也终将成为历史车辙的涸泽之鱼,成为权利斗争的牺牲者。有如那一晚汉关渡口的江水,淘尽风流人物,也终将奔涌无回。

就是一个普通的红军战士校长也得恭恭敬敬

热血影剧院影视版权官方账号

初心:校长偏见开除女老师,得知她是将军夫人,当场吓腿软

13:30

红色记忆 (历史上的今天)

八十六年前的今天(1936年6月1日),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简称"红大","抗大“的前身),在陕北安定县瓦窑堡创立。

毛主席兼任"红大“政治委员,林彪任校长,刘伯承任副校长,罗瑞卿任教育长。

同日,第一期学员举行开学典礼,毛主席、张闻天、周恩来等领导出席开学典礼并讲话。这期学员编为3个科,共1063名学员,其中有个"将军科"。

“红大"学员基本上都是经过长征的红军各级领导干部,通过“红大“学习,培养补充抗日军政干部,提高红军自身的战略战术水平。

第一科有学员38人,都是身经百战的红军高级指挥员,其中比较著名的有罗荣桓、罗瑞卿、谭政、彭雪枫、刘亚楼、杨成武、张爱萍、苏振华等,这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将军科"。

1937年1月,改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简称"抗大"),校址迁往陕北延安。

图四:毛主席在瓦窑堡的塑像。

图六:毛主席、朱总司令与红军大学的学员(红军将领)合影。

【工农红军学校校长兼政委刘伯承同志给第三期毕业生康克清同志签发的毕业证书·遵义会议纪念馆】

上世纪30年代的日本军界,有一种说法,中国只有三个半军事家。保定军校校长蒋百里,陆军大学校长杨洁,第三任白崇禧,红军大学校长刘伯承,第一任军官。

事实上,那个时候,我最了解蒋百里和杨杰。他们都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其中,蒋百里毕业于布克第三届毕业班,在所有日本毕业生面前,带走了代表第一名的日本天皇之剑,轻松夺冠。

袁世凯回国后,任命蒋百里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校长。蒋百里是一个有梦想的爱国者。蒋百里许下诺言,要把学校的学生培养成最优秀的军官,否则就“自杀以谢天下”。所以在他当校长的第二年,他真的选择了开枪自杀。幸运的是,经过抢救,她没有死。她也获得了爱情,嫁给了在医院照顾他的护士佐藤屋登。她后来改名为江作美。他们剩下的三个女儿,蒋英,是钱学森的妻子,他的侄子查,是著名的武侠小说作家金庸。

得知蒋百里军事能力特别突出,又是军事理论家,其著作《军事常识》成为中国现代军事理论的开山之作。抗日战争爆发后,蒋百里根据自己对日本军事力量和国家资源配置的认识,提出了打持久战的理论,并得到其学生白崇禧等人的验证。他的那句“无论输赢,都不和他讲和”,成了那段时期中国抗日战争的指导思想。

蒋百里一生没有亲自指挥过一次战役,1938年就去世了。

另一位军事家杨洁,早年就读于云南陆军速成学校,后考入保定北洋军校,后赴日本,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炮兵科第10期毕业。毕业后,他参加了辛亥革命。十年后,他再次远赴日本,报考了日本陆军大学。以优异成绩毕业于第15届日本陆军大学。为了表彰他在学校的成绩,日本天皇送给他一把宝刀。日本当局钦佩他的军事才能,高薪聘请他到日本工作,但他不为所动,毅然返回祖国。

回国后出任陆军大学校长,为我国培养了大批军事人才,做出了突出贡献。1949年因反蒋被暗杀。于是这个曾经驰骋沙场的爱国军事家被国民党特务杀害了。

在美国记者斯诺的著作《西行漫记》之中,徐海东被称为中共军事领导人中最神秘的人物。

徐海东以神机妙算、出其不意而闻名,他身先士卒、彪悍勇猛,负伤不下九次,威望颇高。在蒋介石眼中,他是"文明第一大害",国军甚至不惜开出10万的巨额赏金买他的人头。

1934年12月10日中午,中共鄂豫皖省委在庾家河镇的"春永茂"药店开会之时,突然一阵激烈的枪声在后山响起。

原来是国民党第六十师对陕北红军发动了突袭。

徐海东立刻带着红军战士投入了战斗,在一场恶战后,从敌人手中抢回了东山坳口,将国军打得连连败退。

这是一场两败俱伤的战斗。红二十五军歼敌700余人,可是自身也伤亡惨重,徐海东的左眼被子弹贯穿,失血过多,昏迷不醒。

战地医生采取了紧急止血手术,但是他的喉咙被淤血堵塞,随时都有窒息的危险。

就在所有人手无足措之际,一位年轻的女护士周少兰自告奋勇,站了出来,轻声说:“让我来试试吧。”

她用人工呼吸的方式,将淤血吸了出来,成功帮徐海东脱离了生命危险。

此后的日子里,周少兰衣不解带地守在病床边,照顾着徐海东。

这段时间,她回忆起了很多往事。

周少兰刚进入二十五军的时候,就听说了许多关于徐海东的传奇,知道他是一个骁勇善战、但是脾气有点暴躁的人

在红二十五军决定撤离大别山时,组织决定让女战士们全部留守原地。周少兰找到政治部,哭着要求随军远征。

恰好徐海东听到有人大哭大闹,走过来大声叱喝:"你是哪个单位的?为什么哭闹?真不像话!"

周少兰不敢再哭,她小声地说:"我不想留下来。"

徐海东便问她:"你几岁了?"

当听说眼前这个瘦弱女孩已经18岁了,他一脸不可置信,一股同情的感觉在心中油然而生。他想了想,同意了带这个女战士上路。

周少兰万万没有想到,再见徐海东之时,竟然是他命悬一线之时。

在整整昏迷了五天后,徐海东终于睁开了眼睛。

周少兰喜极而泣:"您可醒了,四天四夜不省人事,把人都急死了。"随后,她端来一碗面条,一口一口喂给伤员。

此后两个月之内,徐海东都无法下地行走,为了不延误行军,战士们用担架抬着他前行。而周少兰一直随身陪伴左右,喂他吃饭喝水,用盐水给他消毒。

几个月的朝夕相处,两个人之间的感情愈发深厚。

徐海东病愈之后,在一次闲聊时,郑重地对着周少兰说:"这是我最严重的一次负伤,如果不是你,我可能已经不存在了。要不,你改名叫东屏吧!"

东屏,就是徐海东的屏障之意。

周少兰低着头笑了笑,算是默认了。

很快,两人确立了恋爱关系。

1935年9月,红二十五军到达陕北后不久,红军领导们就开始张罗起了徐海东和周东屏的婚事。两人在同志们的祝福中,举行了一场简朴的仪式,从此成为了一对志同道合、不离不弃的革命眷侣。

婚后,徐海东和周东屏一直很恩爱。每次徐海东在战场上受伤之时,周东屏都会不眠不休地照顾他。

红军抵达延安之后,中央安排徐海东进入马列学院学习

当时延安聚集了不少年轻漂亮的女学生。相比之下,周东屏的外貌不出众,也没有多少文化。

有一些喜欢开玩笑的同志打趣徐海东:"要不要我帮你介绍一个漂亮的大学生。"

徐海东顿时暴跳如雷:"混账!我怎么可能做这种事情!"

抗战胜利后,这对历经磨难的夫妻本以为终于可以过一段平静的时光,然而内战很快开始了,徐海东不得不再次奔赴战场。

解放战争时期,他旧伤复发,不得已前往大连养病。住在大连时,周东屏每天都陪着丈夫在海边散步,听他讲《三国演义》和《水浒》的故事。

新中国建立后,周恩来和邓颖超多次看望徐海东夫妇,祝他早日痊愈。然而所有人都明白,多年征战沙场落下的顽疾,很可能即将带走他脆弱的生命。

在人生的最后阶段,徐海东几乎丧失了自理能力,因为肺部受损严重,他离不开吸氧机,更加无法独立出行,无论吃饭、穿衣、洗澡,都要周东屏贴身伺候。

在无人的深夜之中,周东屏总是一个人默默哭泣,但是面对丈夫之时,她从来不敢流露一丝一毫的疲惫和担忧。

1970年,徐海东与世长辞。

他比医生预估的多活了好几年,而这几年珍贵的时光,是他的妻子周东屏用所有的温柔和爱,从死神手里夺回来的。

1937年2月中央获悉西路军在河西走廊损失惨重,27日中央军委决定成立援西军,对西路军进行接应,救援,并任命军委总参谋长、红军大学校长六刘伯承为司令、张浩为政委、李达为参谋长、刘晓为政治部主任。

救援结束后援西军被改编为129师,刘伯承被任命为129师师长,张浩为政委,李达则担任120师参谋长。

图左一为张浩、左二为刘伯承、左三为李达

倪志亮当过王树声大将的上级,按照资历可授上将甚至大将,为何1955年评衔时,副手是大将而他只是中将?背后有何隐情?

倪志亮1900年出生于北京,1926年入党,两年后加入红军是黄埔四期的学生。大革命失败后,倪志亮等诸多黄埔军校的学员被捕,知道11月被营救出来,随后他成为了红军大学校长、红四方面军参谋长。

全面抗战初期,倪志亮一度出任参谋长,当时与其同级的指挥员,建国后大多被授予大将、上将军衔。新中国成立后,志愿军入朝作战,倪志亮是最早驻朝的十大将军之一,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起到了关键作用。既然如此,按照他的资历,完全可授上将甚至大将军衔,为什么最终获得中将军衔呢?

第一,1938年倪志亮卸任八路军129师参谋长后,虽然一直在军中担任职务,但职务的重要性却远不如早期那般抢眼。

第二,倪志亮后来长期担任东北军政治大学副校长,与之前的副校长相比,他的资历稍轻。紧接着,解放后,他又转入地方,所以也没有参加军队评衔。

第三,倪志亮在红军时期,担任主要将领,30年代因为红军路线的问题,对他的后续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

不过,倪志亮的军衔虽与其资历有所出入,但其本人却十分豁达,对于功名利禄表现得极为坦荡,并没有觉得自己的军衔评定有何不妥。

 #历史##人物##好平台好讲师##微头条打卡##战争#

1937年,时任八路军政治部副主任邓小平在台上作报告时,坐在台下的林彪和其他学员则认真听课时的照片,之前邓小平和林彪在红一军团是搭档,林彪是红一军团长,邓小平是红一军团副政治部主任,1937年,邓小平离开了红一军团,被任命为红军前敌总政治部副主任,林彪任红军大学校长,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邓小平任八路军政治部副主任,林彪任抗大校长。

“红军欠了我父亲400大洋,现在可以还给我们杨家了吗?”在孝感市人民政府,一位衣着褴褛的大爷拿着一张已经泛黄的旧纸条,敲开了当地领导的办公室大门。

[浮云]2015年,杨明荣在家中收拾屋子时,发现角落中有一张已经泛黄的欠条,仔细看上面的字据,发现是自己父亲留下的,纸条上写着:“红一军第一师第七大队借杨长银400大洋”。

杨明荣眼看着家中就要揭不开锅了,如今又年事已高,许多地方都不要他做活计,生活来源断了,吃饭也成了一个大问题。

思来想去,杨明荣咬了咬牙心一横,报着试试看能不能兑换的想法,拿着借据找到了政府门前。

孝感市政府工作人员正在门口值班,看到一名老人在大门口踌躇不前,一会儿看看政府里面一会儿看看手中捏着的一张小纸片,脸上满是难色,便主动上前开口询问:“老人家,您这是遇到什么问题了吗?”

杨明荣见政府人员主动来问,一脸不好意思地说:“同志,我今天就是想来看看这个欠条还作不作数了。”

说着便把手中捏着的小纸片递了过去。工作人员接过欠条,认真看了看,这不看不要紧,一看心里咯噔了一下。

工作人员看着字据上的字只觉得是烫手山芋,连忙将老先生迎进屋内,小心翼翼的护着手中的欠条,生怕一个不留神给折了挝了,给老先生接了一杯热水便忙赶着去请示了上级领导。

不拿百姓的一针一线是红军的纪律,时隔85年的欠条意味着什么可是不言而喻的。

相关领导得知此事也是十分慎重,立刻马不停蹄调查这件事,鉴定欠条是否具有真实性。

[中国赞]1929年,红军带队路过湖北,那时红一军刚和国民党的军队打完胜仗,物资缺乏,只能啃着硬的掉渣的馍馍,吃一口馍馍就着一口水。

正巧被住在附近的百姓们看到,百姓们实在看不过去,便将自家的粮食趁夜色偷偷的放在红军扎寨的周围,当时这只军队的司令官叫做涂杏,涂杏见乡亲们这样做又是好笑又是无奈。

组织上有明确的指令和纪律,不许拿百姓的一针一线,只好在村子中挨家挨户将这些东西送还回去,村民们看着面前半大的孩子们饿的皮包骨头,一阵心疼,说什么也不收那些粮食。

涂杏见百姓不收这些东西,而组织的纪律又在那里,只好想出一个下下策,“打欠条!”,不管百姓给他们送了什么东西,一律打欠条!

自那之后,百姓每一次将粮食送给红军都会拿到红军,还给他们的一张欠条。

红军也时常帮助村民们干农活,替他们耕地,解决他们日常的一些困难,他们的所作所为都被百姓们看在眼里。

过了不久,部队中收了许多新兵,却没有钱制备武器,杨长银得到了这一消息,主动将家中的400元大洋拿了出来,平日里红军给他们做的那些事他都看在眼里,他是打心眼儿觉得红军才是真正为了人民。

涂杏见到杨长银和那400元大洋,心中踌躇不定,新兵已经招过来了,他正愁苦于没有钱去制备武器,而新的战役就在眼前,涂杏咬了咬牙,一跺脚,做出了一个决定,借!打欠条!

杨长银本想着红军是为了老百姓去打仗的,这些钱是无偿捐献给红军的,但涂杏坚持要给杨长银打一张欠条,不然就不肯收这四元大洋,杨长银也只好同意。

[胡瓜]时隔85年的欠条,如果不是杨长银的儿子杨明荣日子过得苦不堪言,马上就要揭不开锅了,可能到如今也不会再次现世,孝感市政府人员也已证实了这张欠条的真实性。

按照大洋和现在人民币的折算率兑换了四万元人民币还给了杨明荣老先生。

这是一笔陈年旧账,时隔85年的有借有还,使这张借条变得不再普通。

这不仅仅是一张普通的借条,它承载的是人民和红军之间的那份情谊,是人民对国家的信誉,人民对国家的慷慨解囊,也是国家对人民为有借有还。

如今,湖北政府已经按照汇率将钱款还了回去,也算是了却了涂杏军官的一桩心愿,而直到今天,这张代表了特殊意义的欠条被放在了相关部门的档案中,85年的欠款终于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参考文献:

鄂豫皖苏区红军借条

1934年中央红军长征前,主要领导姓名和职务一览!

难忘的历史,丰功伟绩永载史册!

“这可是宝贝啊。”2013年,藏民卓玛在翻修房屋时,竟然发现一块奇特木板,上面还写着汉字,有人欲出高价购买,却遭拒绝。

 

卓玛发现木板时,她还意识不到这木板究竟有多珍贵。她只是好奇地察看着上面的字迹,可惜她并不认识汉字。

 

刚巧,有懂汉字的人路过,卓玛拉着他,让他给翻译一下木板上的汉字。结果那人一看木板,竟惊讶地叫出声来,一段尘封多年的往事也随之揭开。

 

这事发生在1935年7月,当时,红军刚刚经历艰苦抗战,还翻越了大雪山。接下来,他们穿过松潘大草地,以实现北上建立根据地的目标。

 

但此时,部队的粮草早已严重短缺,在行军的途中,平均每走一公里,就有3、4名战士因饥饿而倒下。

 

显然,如果没有解决粮草问题,红军肯定没办法顺利穿过草地。该怎么办呢?

 

经过几番讨论后,中央决定让红军到毛尔盖向百姓们借粮,等备足粮后再北上。

 

然而,当红军来到毛尔盖时,却发现村庄里已空无一人。

 

原来,国民党在红军到来前,就跟当地的藏民大肆造谣,说红军有多么的狠毒、可怕。在国民党的宣传下,藏民们都以为红军都是杀人不眨眼的恶魔。

 

所以,藏民们在红军到达前,就早早把家里的粮食藏了起来,然后全家躲到了山里。

 

到了8月中旬,藏民地里的青稞虽已被压弯了腰,但村民们却依然不敢去收割。而前方的战事也不容红军再多等。最终,红军决定自己下地收割。

 

在收割筹粮前,红军定下了三条原则。一是优先收割土司家的青稞;二是无特殊情况,不得收割普通百姓的青稞;三是如果不已要收割普通百姓的粮食时,一定要给百姓留下一年的口粮,并写下借条。

 

然则,在这种情况下,红军显然没办法把欠条交到百姓手中,写纸质借条肯定是行不通的。怎么办呢?

 

红军想到了用木板写借条的办法。他们每收割一户百姓的粮食,便会在田梗里插上木板借条。卓玛家发现的那块木板借条,也是红军当时留下的。

 

当时,红军留下了不少的木板借条。但由于当地藏民大多不认识汉字,许多借条都被百姓当作柴火烧了。

 

那么,卓玛家的借条为什么会被保存了下来呢?是因为卓玛家有人认识汉字吗?

 

其实不然。说来也巧,在红军走后的次年,卓玛家在盖房子时,正好缺木板。于是,便把借条当成普通木板用了。

 

2013年,卓玛家对房屋进行了翻修。当他们在清理房屋时,存放酥油的小柜子,有一块写着汉字的木板掉了下来。

 

不认识汉字的卓玛随手将木板扔到边上。此时,刚好有个认识汉字的人去了卓玛家。

 

这人看了看木板,只见木板上用楷体方方正正地写了六行字。大意为,红军在这块田梗上割了1000斤青稞。这木板是作为购买青稞的凭证。日后,主人可以拿着这块木板借条,向任何红军队伍或政府,兑换相应的银两或物品。

 

这人看完上面的文字后,兴奋地告诉卓玛:“这可是块宝贝啊!它是红军当年留给你家的割麦证。”

 

消息传开后,便有人出高价想跟卓玛购买这个借条,但卓玛坚决不卖。也有人问她为什么不去跟红军“讨债”呢?

 

卓玛说道,在党的领导下,她家门口已经有平坦的水泥路。家里不仅盖了大房子,还养了30多头羊,还种了一大片的青稞。所以,她认为,红军当年欠下的债早还清了。

 

常言道:“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一家亲。”正因为军民之间的这种双向奔赴情谊,才有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

 

作者:一鹭向前

编辑:馨月

 

参考资料:

1.《【记者再走长征路】一块国宝级木板借条背后的往事》——央广网

 

2. 《藏族阿婆家里发现81年前红军长征借条:早就还清了》——四川日报

 #头条创作挑战赛##人物#

      中共粤,湘,闽,特委书记王涛事迹展

     王涛,(1908一1941)

     原名,王祖英,号,正源。江华县沱江镇人,他早年参加革命,历任红军第十一军军校代理校长,湘南特委书记兼湘南游击大队队长,陕北省委组织部和陕甘宁边区党委统战部长中共南方工作委员会委员兼闽西南特委书记等职,于1941年牺牲。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三月二十一日,王  涛出生于沱江镇。1923年春他考入甲种工业学校。1925年,在学校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不久转入中国共产党,担任学校团支部书记。1927年,由党组织派往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

     1926年,王涛学成回国,被派往广东英德东江任共青团特委书记兼红军学校教育长。他上任以后,环境特别艰苦,他努力工作,很快就打开了工作局面。后来,他担任红军第十一军军校代理校长。

      1931年,王涛以两广省委特派员的身份,到湖南整顿湘粤边特委。不久,即成立湘南特委,被广东省指定为特委书记,并兼任湘南游击队大队长,此后,他集中精力在郴州,资兴,宜章,坪石,宜章,连县恢复和发展党组织。到1933年,仅郴州,宜章,两县发展100余名党员,建立13个支部。5个区委,1个县委,在此期间,他还指挥袭击郴州城,耒阳,安仁,永兴,地区建立起革命地。

       1933年湘南特委由中共湘赣省委领导。4月26日,王涛根据湘赣省委指示召开了特委第二次扩大会议,全面总结特委过去的工作和部署今后党的任务,会后特委以郴县为中心,持派出人员到宜章,衡阳,水口山,耒阳,永兴,资兴,等地建立党组织,开展群众性游击战斗。1934年7月底,建立的党组织有耒阳,安仁,永兴,资兴桂阳中心县委和五个地下区委,开辟了以株木山为中心,纵横百余里耒安永资等地的游击区。湘南特委领导的郴县,宜章赤色游击队扩大到一个营,在郴县,宜章一带打了几次胜仗,并消灭了一个特务连。

       王涛在湘南工作期间,不仅表现出卓越的领导才能,配合郴县县委黄体国,领导工作,而且在应付紧急情况时特别沉着机智。总是应身前行,从不带任何人和他前往,独来独往,他几次被人追捕,每次都能甩掉敌人追击,安全脱脸。他去湘赣省委请示汇报工作,巧妙地应付敌人盘查。有一次,湘南赤色游击队被包围在大奎上区公所后山,王涛和县委书记黄体国分祈情况,命令队伍立即隐蔽,俟敌人防备松懈时,再找敌人兵力薄弱的地带突围出去,至使队伍未受到任何损失。

       1934年3月,湘南特委王涛在资兴召开会议,郴县第五任县委书记黄体国参加了会议,王涛在会议发了言,部署迎红军送红军实行战略转移的宣传工作。随后王涛又召集地下党组织于1934年农历五月十八日在王仙岭,铁炉冲召开了秘密会议,参加的会议人员有,毛文,张朱成,陈名价,廖正光,张东,肖抑岳,刘安古,谢邦钱,和一个姓雷的,共参加的人数三十多人,会议传达了湘赣省委和湘南特委的会议精神,特委王涛在会议讲了话,会后向各地部署三项任务,一是向群众解释和宣传红军是我们老百姓的队伍,是我们老百姓的军队,是为穷苦人打天下的一支军队,二是每个区发动群众打草鞋,向士豪劣绅筹粮,三是游击队要催毁敌人的碉堡,特委通信员,谢邦钱,就是在催毁敌人碉堡而战斗牺牲,红军主力胜利经过郴县后,王涛带领赤色游击队和当地地下党,及部进步青年随红军主力长征。途经贵州,四川时,他曾两次负伤,被调到红四军党校任教员,红军到达陕北后,他又调到中央党校任教员,赤卫军营长。

         1937年初,他任中共陕北区委统战部部长,八月又调任陕甘宁边区统战部部长。

抗日战争暴发后,根据国共两党达成协议,南方各省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的第四军。年底,王涛受党中央派遣,以新四军中校秘书的身份回到湘南。他身穿国民党政府军装,佩戴中校领章公开活动在湘南各地,有效地推动国共合作局势的发展。

       1938年1月,他回湘南后,经张治中同意在郴州设立新四军驻郴州通信处。是年2月,经省委和中央许可,重新组建湘南特委,王涛任书记。为了进行改编游击队工作,王涛和湘南特委委员,周礼,张茨芬,谷子元,中共耒,安,永,中心县委书记谢竹峰于3月来到耒阳,与国民党当局进行了谈判,在谈判中,他针对国民党当局妄图吞并抗日武装的无理要求,严正指出,国共合作,是两党处于平等地位,共同抗日,经过两天的紧张激烈的谈判,终于迫使国当局同意他们提出的公开改编游击队的方案。随后,他和周礼等人深入山区动员教育,使部分散在乐昌,乳源,宜章,五盖山一带的山区游击队六百多人很快就下了山,五盖山璧云俺就有八十多人下了山进行了整编,于四月正式改编为中国国民革命军新编的新四军,

       编辑,张朱蓓,网名,都市农民,

   本故事来自郴州市苏仙区档案馆,《郴州英烈传》黄体国烈士事迹,摘抄

红军陕甘支队主要领导姓名、职务和授衔情况一览图。

1935年9月18日,根据俄界会议内容,红一方面军主力八千余人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彭德怀任支队司令员,毛泽东任政治委员,林彪任副司令员兼第一纵队司令员,彭雪枫任第二纵队司令员,叶剑英任参谋长兼第三纵队司令员,王稼祥任政治部主任。

陕甘支队下辖3个纵队,10个大队,建国后走出了5名元帅,5名大将,14名上将,10名中将,每一个名字都显得熠熠生辉!

中国共产党的磨炼――长征与抗战――弱小走向强大

中国共产党在五次反“围剿”失败后,被迫战略转移,开始明确的目的地都没有,先是想去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湘江之战红军损失惨重,被迫改变目标去川陕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后,确定了北上抗日的总目标,又遭遇张国焘的党内分裂,最终三大红军主力到达陕北。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600余次战役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期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1934年11月16日,红军第25军2900余人从河南省罗山县何家冲出发,向平汉铁路(今北京―汉口)以西转移,开始长征,留下部分红军(不久组成红28军)坚持原地斗争。12月上旬,红25军突破国民党军重重拦阻,经河南省卢氏县境进入陕西省雒南(今洛南)地区。12月10日,中共鄂豫皖省委在雒南县庾家河召开常委会议,决定在鄂豫陕边界创建苏区,并将中共鄂豫皖省委改为鄂豫陕省委。随后,红25军在鄂豫陕边界的郧西、卢氏、雒南、镇安之间地区,开展创建苏区的工作。至1935年5月,经过蔡玉窑、文公岭、荆紫关、袁家沟口等战斗,粉碎了国民党军的两次“围剿”,建立了鄂豫陕苏区。7月16日,红25军为配合红一、红四方面军的行动,并同陕甘苏区红军会师,从西安以南的沣峪口出发,经鄠县(今户县)、盩厔(今周至)县境西进,继续长征,留下红军第74师坚持原地斗争。9月15日到达陕甘苏区的永坪镇,次日同西北红军第26、第27军会师,结束长征。18日,红军第25、第26、第27军合编为红军第15军团。

1937年8月28日,经过国共双方的协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发布命令,陕甘苏区的红军三大主力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虽然该部队又于同年9月11日改称“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但“八路军”这个称呼却保留了下来,其下辖三个师,分别为一一五师、一二〇师和一二九师。“八路军”隶属于第二战区。八路军成立时共45000余人(上报的编制数)。

南方八省境内的红军和游击队(15块游击区(广东省琼崖地区除外)和红二十八军)在1937年10月被改编为了“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新四军成立时为10300人,“新四军”隶属于第三战区。共分为四个游击支队和一个特务营,即第一支队(辖第1、第2团)、第二支队(辖第3、第4团)、第三支队(辖第5、第6团)、第四支队(辖第7、第8、第9和手枪团)。

抗战胜利时,新四军发展到31万人,这其中还包括从八路军编入新四军的部队,如八路军第四纵队、八路军第五纵队、八路军一一五师教导第一旅和教导第五旅等部;八路军则发展到90余万人,仍3倍于新四军。而且,从部队的发展来看,解放战争时期新四军发展为华东野战军,而八路军则发展为西北、中原、华北、东北四大野战军。已经占据了半壁江山了。

为了民族大义,为了一致

对外反击日本人的侵略,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

改编成了国民革命军第十

八集团军,朱老总就任

集团军总司令!

薛家寨革命旧址是薛家寨保卫战的战斗遗址,中国工农红军曾在此驻留。其位于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照金镇政府东约5公里的田玉村秀房沟。

1933年春,刘志丹、习仲勋、谢子长率领中国工农红军党政领导机关迁驻红军上寨后,在4个岩洞中分别设立了军医院、修械厂、被服厂、仓库等后勤单位,建了寨楼、堞墙、战壕、哨卡、碉堡、吊桥等。

新四军成立之后,毛主席接连否定了四个人选,却推荐了张云逸当参谋长,这是为何?

 

1937年,在长征红军改编为八路军的同时,南方的红军和游击队也进行了重整,新四军就此诞生。

 

在决定新四军领导职务的时候,大家对于让谁来当参谋长,产生了不同意见。

 

起初,叶挺推荐自己的2名部下,分别是周士第和周子昆。

 

周士第和陈赓是黄埔同期,名副其实的高材生,北伐时期便是一位名将。

 

但抗战开始之后,周士第出任120师参谋长,是贺龙的好助手。因此,周士第已经不适合前往新四军任职。

 

至于周子昆,他也是一位老革命,参加过北伐战争和长征,在抗大学习过,个人能力毋庸置疑。

 

不过,周子昆长期跟随中央红军行动,从来没有在南方开展过工作,和游击队并不熟悉,不适合出任新四军参谋长。

最终,党中央决定让周士第担任副职,毕竟他和叶挺相识多年,两人配合比较默契。

叶挺给中央发电,表示他推荐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还是看毛主席的决定,上面派谁出任参谋长,他都会大力支持。

 

党中央向项英征求意见,他的建议是陈毅或者刘英。

 

陈毅无需多言,他是我军的主要缔造者之一,而且长期留在南方开展革命斗争,也是新四军的创始人之一。

 

不过,党中央认为却陈毅的资历和能力,当个参谋长大材小用,再加上刚刚指派他从事其他工作,不再适合兼任参谋长。

 

刘英也是一位红军老领导,但大部分时间都干的是政治工作,对于军事作战并没有太多经验和看法。

 

项英推荐刘英,只是因为两人性格相似,关系比较好,他打算在新四军内部搞小团体。

 

经过慎重考虑后,党中央否决了这两项提议,打算重新选一位参谋长。

 

根据当时的形势,这位参谋长必须得到新四军领导层的认可,在将士们中间要有威望,并且革命资历要够老,对南方的游击战争十分熟悉。

 

毛主席仔细思考后,想到了一个人,他便是后来的开国大将张云逸。

 

张云逸是名副其实的老革命,在红军成立前,他便已经是北伐军名将,当时跟在叶挺身边任参谋长。

 

后来,张云逸在南方地区从事游击战争工作,并且作为全权代表和国民党谈判,完成了新四军的组建工作,

 

就连叶挺回国抗日,也是由他出面邀请。

 

可以说,张云逸是最合适的参谋长人选,毛主席提出后便得到了广泛认可。

 

就这样,张云逸出任新四军参谋长,事实证明他的工作做得很出色,在南方地区沉重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

 

1940年,蒋介石再度背叛革命后,新四军领导层遭受重创,叶挺和项英牺牲,整支部队群龙无首。

 

正是在张云逸的支撑下,新四军残部重新整编,保存了宝贵的抗日力量。

 

后来,党中央委派陈毅和刘少奇南下,重新拉起了新四军的队伍,整个过程中,张云逸功不可没。

 

抗战后期,陈毅返回延安,张云逸留在新四军总部负责具体事务,曾是这支部队的实际领导人。

最近发表
标签列表
最新留言